1940年,俄罗斯发现千年地宫,墓主身份引起争议

来源:俄罗斯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1-3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在遥远的封建王朝时代,我们国家会经常面临周边民族的侵扰,在这样的情况下,战争更是无法避免的,因此,历朝历代都会有很多将军出征。 除了兵戎相见,通婚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段

在遥远的封建王朝时代,我们国家会经常面临周边民族的侵扰,在这样的情况下,战争更是无法避免的,因此,历朝历代都会有很多将军出征。

除了兵戎相见,通婚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段,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边境的和平。

令人熟悉的大将军有很多,他们都在边疆的战斗中立下过赫赫战功,不过,也有些最终一去不返,葬在了遥远的土地上。

在现如今的俄罗斯领域内,就发现过一个千年地宫,引起了学者们的推理和猜测。


俄罗斯地宫蕴含的秘密

那是在1940年,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哈卡斯自治共和国首府阿巴坎(曾译为阿巴干)南8公里处发现了一处风格属于中国的宫殿。

阿巴坎发现的的这处地宫,大殿周围四处都散落着板瓦。

有经验的专家从结构来看,都能判断出是中国汉代的宫殿,再加上明瓦当上面写着“天子千秋万岁长乐未央”,也是典型汉代所流行的语句。


再看铜制铺首,和中国江苏等地发现的石刻铺首风格极为类似,这样一来,关于地宫的朝代问题,其实就已经可以确定了。

那么,接下来需要研究的便是遗址的位置。

回到千年以前,生活在这里的是匈奴统治下的丁零人,匈奴人在过去也有着很强大的时代,他们在征服了丁零以后,便和丁零人在贝加尔湖一带长期混居。

阿巴坎的位置距离贝加尔湖并不遥远,再加上这座宫殿规模很大,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够建造得起的建筑。

而在汉朝那会儿,匈奴单于的王庭在如今的蒙古国乌兰托巴附近,与阿巴坎有着1300公里的直线距离。

从这种角度来看,绝不可能是匈奴单于直接居住的宫殿,一个原因是距离远,而另个一个原因则是在匈奴单于王庭所在地都没有发现过汉式建筑。

这就有点令人纳闷了,有专家翻开了《汉书·匈奴传》的相关记载,发现在阿巴坎所发现的汉式宫殿绝不可能是匈奴单于的行宫,因为“单于无城郭”,这样的答案,其实已经清晰明了了。

俄罗斯学者专家吉谢列夫认为,这是汉朝投降的武将李陵的地宫。

根据《新唐书·回鹘传下》的记载:匈奴封了汉降武装李陵为右贤王,卫律为丁零王。

这位专家认为,由于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贤王,这种地位仅仅次于左贤王,身份摆在这里的,那么建造一座汉代宫殿就非常有可能。

此地也有着很多“黑瞳者”被认为是李陵的后代,这些证据也增加了地宫主人为李陵的可能性。

李陵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,他的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李广。

李陵生活在这样的家族,从小也继承了“大将风范”。

当时王朝的主要敌人还是北边的游牧民族,而李陵在骑马射箭这一块也是格外优秀,再加上他待人温和,礼贤下士,汉武帝也非常欣赏他,觉得此人可以接替起祖辈的声誉。

那会匈奴的动作也接连不断,汉武帝自然也要挑兵遣将,李陵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汉武帝的决策视野。

最初的时候,武帝喊李陵去押送粮草,不过得到这样的安排,李陵本人却并不满足,他觉得自己手下这么多精兵,完全可以在大战中一展身手。

剧照

汉武帝见到李陵报国心切,因此也深受感动,很快同意了李陵的请求。

天汉二年,李陵带着骑兵准备从酒泉出发。

走之前,李陵来到了武台殿,向武帝叩首,接受了任务。

大军走到了浚稽山后,也很快遇到了单于的主力部队,他们也被三万多匈奴骑兵重重包围起来,李陵的驻军就在两山之间,以大车作为营垒。

匈奴和汉朝交手多年,也有了一些经验,他们每次在作战以前,都会仔细观察汉军排兵布阵的情况,见到汉军的人数并不多以后,便径直扑了下去,想将对方一网打尽。

李陵也是有所准备的,见到匈奴扑下来,立即“千弩齐发”,打得匈奴措手不及,匈奴一看这样不行,于是败退到了山上。

李陵等人看到形势一片大好,于是赶忙追击了上去,击杀匈奴数千名士兵。

单于面对这样的情况更是十分震惊,召集起了左右贤王共计8万人的部队,一起围攻李陵。

面对这样巨大的压力,李陵没有办法,只好边向南撤退边想办法,由于对方实在是人多势众,李陵最后也被困在了山谷之中。

连日的苦战,很多士卒也都中箭受伤了,大家依然在李陵的指挥下继续战斗。

李陵早已决心一战,便将士兵们半路娶来的盗贼妻女全部杀掉,紧接着大战,汉军再次斩了三千多匈奴。

文章来源:《俄罗斯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els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131/876.html



上一篇:俄罗斯瓜农发现“鼠王”,这是非自然现象,当
下一篇:俄罗斯底牌藏在一座70年大楼里,只要他还在,俄

俄罗斯研究投稿 | 俄罗斯研究编辑部| 俄罗斯研究版面费 | 俄罗斯研究论文发表 | 俄罗斯研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俄罗斯研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